飯後, 和家裡的一老一小到菲莎河邊和喬治亞海峽交接之處散步.
見天色已暗, 才往回走時, 忽然聽到雁群之聲, 此起彼落, 由遠而近.
說時遲, 那時快. 我趕忙轉身, 拿起相機, 瞄準他們 , 喀嚓數聲.




(真的是太近了, 就在你頭頂尺寸之處.)

等到他們飛到你頭頂之時, 我忽然想到要趕快把連身帽戴起來,
以免頂上毛髮被炸彈空襲到.

雪雁飛過我們的頭頂之後, 終於在遠處落腳 .

卻
又被另一群歇斯底里的雪雁驚起,

又犯了成功嶺上集體歇斯底里症候群,
往我們的方向飛來.


所以, 我又趕快把連身帽戴起來.


按照道理, 大雁不分古今中外, 飛行之時, 自有其人字形, 或一字形陣法.
這是上帝賦予他們的生存法則.
通常, 經驗老到, 身強力壯的大雁會飛在最前面, 幼小羸弱的飛在後面.
領隊的大雁在前面的飛翔之時, 所產生的上升氣流,
可以讓飛在後面的雁兒省力70%.
這對長途跋涉, 時速高達68-90公里, 有時 36小時 持續飛行的雁兒來說,
是非常重要的組織章法.
至於,剛剛路過公園時
才看到的這群低頭專注挖掘草根的雪雁,
現在慌成這種真正是 “雁行失序”的樣子,
倒是讓人且驚且喜且心疼.


一月初起霧時, 媽媽在電話裡問: 雪雁回來了嗎?
我說: 還沒ㄟ!
豈知當天晚上, 差三分十二點, 一群北來的雪雁
就從我家屋頂上飛過,
嘎嘎之聲不絕於耳.
50%的雪雁留在本地, 或本地稍南的美加邊境過冬;
50%的雪雁會飛到更南邊, 甚至於飛到北加州過冬.
所以, 一月初你會聽到他們北返的音訊.
每年雪雁飛抵露露島的尖峰時節有兩回:
一回是十月中到十二月中;
一回是三月中到四月中.
如果你愛賞鳥,
歡迎利用這兩個雪雁旺季到本地來作客….


